“他(朱鸿勋)当时才42岁,是在和日寇战斗时被轰炸牺牲的。”8月26日,72岁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冯庆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尽管已退休多年,他对20年前从文物贩子手中抢救抗日英烈朱鸿勋墓碑的事记忆犹新。
朱鸿勋出生于1899年,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三军副军长兼第一三〇师师长。2014年,我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公布,朱鸿勋名列其中。
很长一段时间里,朱鸿勋的墓地不知踪迹,墓碑也消失不见。2005年,作为三峡博物馆近现代文物征集小组成员的冯庆豪,在重庆渝中区一跳蚤市场偶遇文物贩子正在出售“来自南山空军坟里一个将军的墓碑”。冯庆豪当时已从事文物工作20多年,从石质、风化程度一眼便看出墓碑是真的,而且碑文显示这正是消失多年的朱鸿勋墓碑。
“墓碑很大,高2.7米左右,当时要五六个人抬上车运输。”冯庆豪说,墓碑上刻有朱鸿勋的生平事迹,是重要的历史文物。经过反复商谈交涉,征集小组以较低价格购得这块将军墓碑。墓碑现存于三峡博物馆仓库。
墓碑上刻有朱鸿勋生平事迹。墓表由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的万福麟撰文,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莫德惠篆刻。冯庆豪根据墓碑记载,以及首次发现墓碑的村民的指引,在重庆南山黄桷垭镇(现为南岸区南山街道)新力村小湾社原真德堂附近的一片红苕地找到了朱鸿勋墓地。
《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一书披露了朱鸿勋牺牲前后的战事状况。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第五十三军奉命开赴湖北麻城、黄陂附近,布防在长江南岸阳新县迤西地区,担任拱卫武汉外围任务。9月中旬,日军精锐部队之波田混成旅团恃其陆空优势,向三溪口猛烈进攻。第一三〇师奉命在三溪口设防,阻击日军。师长朱鸿勋身染疾病,但他无丝毫退却之心,带病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三溪口、花犹树、双岗口一带与日军作战七昼夜,延缓了日军西进。
随后,第五十三军在南县、华容、安乡方面,担任洞庭湖北部湖防。期间,朱鸿勋经常率第一三〇师主动出击,在江北一带肃清小股敌伪,袭击洞庭湖东岸的城陵矶、白螺矶等日军据点。1939年年末,朱鸿勋派第三八九团副团长魏宏烈率一个加强营到洞庭湖东岸袭击敌人,战果颇丰。朱鸿勋部队的不断出击,激怒了日军。1940年12月29日,日军出动数架飞机轰炸湖北境内第一三〇师前方指挥部藕池口,朱鸿勋一面指挥对敌作战,一面照顾士兵进入隐蔽部,不料被一颗炸弹击中,壮烈殉国。
朱鸿勋牺牲后,第一三〇师举行了追悼会,国民革命军参谋总长兼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前往吊唁。1941年3月,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
河南省首部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作品《河南抗战老兵口述录》记录了一位当时在军部军事训练团当教官的老兵的回忆:“日本飞机来石首轰炸。吃罢早饭,朱师长和副师长、参谋长等人刚走出屋子的时候,日本飞机已飞到上空了,当时师长、副师长、参谋长都穿着大衣,敌人从飞机上看得很清楚,认出来是指挥官,就开始投弹了。刚开始警卫员带着朱师长想躲进一个重机枪堡垒里面去,可是进了堡垒之后,看见里面有几个女职员,他觉得不妥,就又出来了,走到院子里,一颗炸弹正好落下,在他面前爆炸,把他埋进土里,就这样朱师长当场牺牲了。”
据这名老兵的口述,朱鸿勋师长是一位很英俊的将军,“他是个爱国将领,经常给我们上课,那时候开口就是讲国家、讲民族,给我们讲过很多抗战救国的思想”。
安葬在西南的朱鸿勋其实来自东北。朱鸿勋出生在吉林农安县,曾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求学期间认为“徒恃书策不能发扬其志”,投笔从戎。他从东北讲武堂第六期毕业后,入张作霖部,历任连长、参谋长、营长等职。张学良改旗易帜后,朱鸿勋在东北军中历任第四旅团长、独立第十旅团长、第一一〇师团长。1933年,东北军整编,关内东北军一部编为第五十三军,万福麟任军长,朱鸿勋任第一三〇师师长。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第五十三军的抗战序幕拉开。
长城抗战、华北抗战、武汉会战……朱鸿勋转战冀、豫、晋、鄂、湘多地,从34岁战斗至42岁,最终倒在抗日战争一线,为其短暂的一生画上了壮烈句号。
朱鸿勋将军墓碑被抢救后,朱鸿勋的后人专门找到冯庆豪,表达感谢并提供了部分研究资料。冯庆豪说,朱将军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当时他还很年轻,我们应该纪念他”。